ReadNews 讀新聞
  • 首頁
  • 地方
  • 藝文
  • 生活
  • 社會
  • 教育
  • 政治
  • 運動
  • 地產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頁
  • 地方
  • 藝文
  • 生活
  • 社會
  • 教育
  • 政治
  • 運動
  • 地產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ReadNews 讀新聞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Home 地方

跨百光年防疫中守住守住經濟 燈會主燈鰲躍龍翔再度轉動                   

郭凱杰 by 郭凱杰
2021 年 1 月 6 日
in 地方, 高雄
0
▲跨百光年今(3)日晚間劃下句點,高市副市長史哲除感謝製作與創作團隊、市府同仁們,在短短的六十天不到,完成了一場全台灣最遼闊場域的光影展演的不可能的任務外,更感謝藝文支持的企業們,才能給高雄這一場跨百盛宴。(圖/截自高市副市長史哲臉書)

▲跨百光年今(3)日晚間劃下句點,高市副市長史哲除感謝製作與創作團隊、市府同仁們,在短短的六十天不到,完成了一場全台灣最遼闊場域的光影展演的不可能的任務外,更感謝藝文支持的企業們,才能給高雄這一場跨百盛宴。(圖/截自高市副市長史哲臉書)

7
VIEWS
分享至 Facebook分享至 Twitter透過 LINE 分享

最後更新時間 2021 年 1 月 6 日 17:17:59

▲跨百光年今(3)日晚間劃下句點,高市副市長史哲除感謝製作與創作團隊、市府同仁們,在短短的六十天不到,完成了一場全台灣最遼闊場域的光影展演的不可能的任務外,更感謝藝文支持的企業們,才能給高雄這一場跨百盛宴。(圖/截自高市副市長史哲臉書)
▲跨百光年今(3)日晚間劃下句點,高市副市長史哲除感謝製作與創作團隊、市府同仁們,在短短的六十天不到,完成了一場全台灣最遼闊場域的光影展演的不可能的任務外,更感謝藝文支持的企業們,才能給高雄這一場跨百盛宴。(圖/截自高市副市長史哲臉書)

跨百光年今(3)日晚間劃下句點,緊接著燈會即將要登場,且高雄已確定承接2022台灣燈會。高雄市副市長史哲除請觀光局同仁協助統計對比此次與過往跨年的住房率數據,顯示在疫情之下,高雄在防疫中守住經濟。也期待高雄燈會主燈鰲躍龍翔明年再度轉動,這也將是高雄觀光對接新的全球觀光經濟的機會!

▲跨百光年今(3)日晚間劃下句點,高雄已確定承接2022台灣燈會。高雄市副市長史哲期待高雄燈會主燈鰲躍龍翔明年再度轉動,這也將是高雄觀光對接新的全球觀光經濟的機會。(圖/截自高市副市長史哲臉書)
▲跨百光年今(3)日晚間劃下句點,高雄已確定承接2022台灣燈會。高雄市副市長史哲期待高雄燈會主燈鰲躍龍翔明年再度轉動,這也將是高雄觀光對接新的全球觀光經濟的機會。(圖/截自高市副市長史哲臉書)

史哲今天臉書PO文提出高雄跨百光年的十項獨創,史哲回憶著說,跨百光年的發想源起,那是十月初的一場晨會,市長陳其邁點亮高雄港的想法,一筆一畫是一棟棟的大樓,這遼闊的場域更是挑戰。對於一次性活動有所芥蒂的他,在思考著如果能夠透過感官刺激,能夠來談論生冷的歷史,那就非常有意義。感謝過程中陸續加入的製作與創作團隊、市府同仁們,短短的六十天不到,完成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一場全台灣最遼闊場域的光影展演。更感謝藝文支持的企業們,有你們作為後盾,才能給高雄這一場跨百盛宴。

史哲指出,這次的跨百光年不僅善用愛河灣的港灣地形與海水凸顯燈光雷射光影,由於今年適逢高雄更名改制一百年,團隊們採用巨幅建築投影完整呈現高雄歷史,百年視窗是一座歷史教室,這一次,讓整座城市一起上了一堂歷史課。其次是海事工程船首次加入藝文展演海上舞台結合大型鏡球,讓這次跨百光年的活動可以結合高雄引以為傲的海事工程產業,將產業的特色帶入活動中,讓更多人看見在國際上默默稱霸一方的高雄產業。讓這一座佇立在海上的舞台,更將豐富的藝文展演帶入跨百光年,呈現臺灣前所未見的全新跨年活動樣貌。

史哲也強調,這一次選擇在高雄港灣舉辦,從愛河港灣、蓬萊舞台、駁二藝術特區與高雄流行音樂中心首次啟用的戶外區域、海音館前廳、海豚步道與海豚館,整體地面場域整整有20公頃,更不用說許多都是全新場域。海陸空三面向的展演與轉播,光是光纖佈線就超過四公里,更深入海中銜接港灣兩岸與海上舞台。佈局在場域中的燈光音響更是有數十公里的線路串接,為了達成完整設定與同步控制,硬體團隊、創作團隊用盡各種方式,在極為有限的工作時間內,完成了跨百光年的展演。

史哲也認為,跨百光年最獨特的海上舞台,在這十一天的每天晚上都有不同形式的演出,同時無人機展演的圖像,是一次次會議討論後的成果,更透過團隊結合高雄與活動特色,所發想的原創與節慶圖案,無人機展演與現場的表演、科儀、燈光雷射都有所呼應跟互動,這更是驗證所有的飛行與設計都是來自於原創,更緊密結合本土元素。史哲也感嘆的說,今年是艱難辛苦的一年,面對疫情的考驗,感謝國人一同團結,守護了臺灣的防疫成果,讓我們有機會能夠在跨百時刻,走出家門參與跨百光年。但更嚴峻的考驗,依然挑戰著臺灣與全世界。和瘟押煞科儀無人機展演王船形象,來為高雄、臺灣與全球祈福,祈願瘟疫遠離、合境平安。這樣的規劃,更是希望能夠結合臺灣的信仰習俗、在地宮廟,呈現屬於高雄、屬於臺灣的文化特色。(記者李建榮/高雄報導)

相關

Tags: 跨百光年台灣燈會史哲防疫鰲躍龍翔
Previous Post

飛來橫禍 高雄2車擦撞竟直衝人行道 2少年倒楣挨撞送醫

Next Post

養老鼠咬布袋!貴婦3千萬金條珠寶遭乾兒子搬光 

Next Post
▲「養老鼠咬布袋」,高雄一名醫美貴婦,在臉書上PO文指控,遭「乾兒子」設局在其住處竊走現金、鑽戒、黃金等財物,估計損失超過3千萬元,右為被指控的內賊。(圖/記者李建榮翻攝)

養老鼠咬布袋!貴婦3千萬金條珠寶遭乾兒子搬光 

熱門 TOP Posts

▲ PIMA原音盟17日在瑪家鄉禮納里遊客中心舉行成立大會暨音樂「聚」活動。(圖/翻攝畫面)
生活

屏東原民音樂推廣平台 「PIMA原音盟」成立

20 小時 ago
謝龍介質詢指有人打著市長名號跟廠商有不正常往來,要求市長黃偉哲調查。(翻攝台南市議會直播)
生活

謝龍介爆索賄傳聞 遭點「市長友人」喊冤:我深藍、只找藍議員幫忙

3 年 ago
▲ 「華雄天地」以近千坪的中庭與前後花園,化身為音樂與藝術的場域,舉辦「無垠森活節」。(圖/華雄建設提供)
地方

華雄天地「無垠森活節」星光綠意與音樂嗨翻澄清湖特區

1 週 ago
▲跨百光年今(3)日晚間劃下句點,高市副市長史哲除感謝製作與創作團隊、市府同仁們,在短短的六十天不到,完成了一場全台灣最遼闊場域的光影展演的不可能的任務外,更感謝藝文支持的企業們,才能給高雄這一場跨百盛宴。(圖/截自高市副市長史哲臉書)
地方

跨百光年防疫中守住守住經濟 燈會主燈鰲躍龍翔再度轉動                   

4 年 ago
▲夏姓男子持偽造刮刮樂詐騙彩券行不法所得近8萬,警方循線逮捕嫌犯,全案依偽造有價證券及詐欺等罪移送法辦。(圖/李建榮翻攝)
地方

男持偽造刮刮樂詐騙彩券行不法所得近8萬

4 年 ago

最新 News

▲ PIMA原音盟17日在瑪家鄉禮納里遊客中心舉行成立大會暨音樂「聚」活動。(圖/翻攝畫面)

屏東原民音樂推廣平台 「PIMA原音盟」成立

2025 年 5 月 21 日
▲粽夏繽紛綜合冰粽禮盒,有楊枝甘露、百香果以及奶香紅豆等三個口味。(圖/喜憨兒基金會提供)

喜憨兒迎端午 粽子造型餅乾、楊枝甘露冰粽限量發售

2025 年 5 月 13 日
▲ 「華雄天地」以近千坪的中庭與前後花園,化身為音樂與藝術的場域,舉辦「無垠森活節」。(圖/華雄建設提供)

華雄天地「無垠森活節」星光綠意與音樂嗨翻澄清湖特區

2025 年 5 月 12 日
▲亞尼克生乳捲週年慶主打新品「木瓜牛乳生乳捲」。(圖/亞尼克提供)

亞尼克冰菓室開張 聯手統一木瓜牛乳打造乳香新浪潮

2025 年 5 月 12 日
▲興連城開發品牌日活動在澄清湖棒球場登場,興連城開發總經理周惠賓(右三)擔任開球嘉賓。(圖/翻攝畫面)

興連城開發攜手台鋼雄鷹以實際行動力挺在地棒球發展

2025 年 5 月 4 日
▲ 《三個傻瓜》描述楊奇煜、蔡昌憲與竺定誼分別詮釋三位個性迥然不同的年輕人,在求學路上三人相知相惜建立深厚友誼,一同面對升學考試與夢想追求的考驗,逐漸變成自己想要成為的人。(圖/果陀劇場提供)

果陀《三個傻瓜》一齣文化混血的音樂劇啓動巡演

2025 年 5 月 2 日

Stay Connected test

讀新聞 ReadNews Logo

ReadNews 讀新聞

讓你掌握最新資訊

Follow Us

分類

  • 未分類
  • 藝文
  • 社會
  • 生活
  • 地方
  • 教育
  • 政治
  • 運動
  • 台南
  • 高雄
  • 屏東
  • 地產

Recent News

▲ PIMA原音盟17日在瑪家鄉禮納里遊客中心舉行成立大會暨音樂「聚」活動。(圖/翻攝畫面)

屏東原民音樂推廣平台 「PIMA原音盟」成立

2025 年 5 月 21 日
▲粽夏繽紛綜合冰粽禮盒,有楊枝甘露、百香果以及奶香紅豆等三個口味。(圖/喜憨兒基金會提供)

喜憨兒迎端午 粽子造型餅乾、楊枝甘露冰粽限量發售

2025 年 5 月 13 日
▲ 「華雄天地」以近千坪的中庭與前後花園,化身為音樂與藝術的場域,舉辦「無垠森活節」。(圖/華雄建設提供)

華雄天地「無垠森活節」星光綠意與音樂嗨翻澄清湖特區

2025 年 5 月 12 日
  • 隱私權政策

版權所有 © 2020-2022 ReadNews 讀新聞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頁
  • 地方
  • 藝文
  • 生活
  • 社會
  • 教育
  • 政治
  • 運動
  • 地產

版權所有 © 2020-2022 ReadNews 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