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News 讀新聞
  • 首頁
  • 地方
  • 藝文
  • 生活
  • 社會
  • 教育
  • 政治
  • 運動
  • 地產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頁
  • 地方
  • 藝文
  • 生活
  • 社會
  • 教育
  • 政治
  • 運動
  • 地產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ReadNews 讀新聞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Home 地方

高雄新增1694確診 陳其邁:社區風險漸增

郭凱杰 by 郭凱杰
2022 年 5 月 10 日
in 地方, 生活, 高雄
0
▲高雄今天新增1694例確診,市長陳其邁表示,高雄現在已進入第二、第三波傳播風險,從流行線圖來看,社區傳播風險逐漸增加中。(圖/高市府提供)

▲高雄今天新增1694例確診,市長陳其邁表示,高雄現在已進入第二、第三波傳播風險,從流行線圖來看,社區傳播風險逐漸增加中。(圖/高市府提供)

3
VIEWS
分享至 Facebook分享至 Twitter透過 LINE 分享

最後更新時間 2022 年 5 月 10 日 22:59:23

 

▲高雄今天新增1694例確診,市長陳其邁表示,高雄現在已進入第二、第三波傳播風險,從流行線圖來看,社區傳播風險逐漸增加中。(圖/高市府提供)
▲高雄今天新增1694例確診,市長陳其邁表示,高雄現在已進入第二、第三波傳播風險,從流行線圖來看,社區傳播風險逐漸增加中。(圖/高市府提供)

高雄市今(6)日新增1,694例確診病例,市長陳其邁表示,外縣市旅遊史已屬上一波感染,高雄目前已進入包括第二波、第三波屬於社區的傳播,因為同住親友家庭群聚或餐飲娛樂的風險場所等數量都在增加,且根據各縣市新增個案三日移動平均線圖,以雙北的經驗來看,高雄疫情大概落後8天到9天左右,也就是高雄的社區傳播風險逐漸增加,提醒民眾特別注意。

▲各縣市新冠肺炎個案3日移動平均線圖。(圖/高市府提供)
▲各縣市新冠肺炎個案3日移動平均線圖。(圖/高市府提供)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高雄今新增1737例確診病例,扣除43例在其他縣市生活等,高雄市今新增1694例本土病例,這包括居隔期間陰轉陽152例,外縣市旅遊史51例,特定娛樂場所23例,密切接觸者有1436例(同住親友621例、餐飲娛樂287例、職場環境492例、高風險場域36例),疫調中32例。

▲高雄市5月6日疫情總覽。(圖/高市府提供)
▲高雄市5月6日疫情總覽。(圖/高市府提供)

衛生局簡任技正潘炤穎表示,特定娛樂場所23例,來自17間娛樂場所,而密切接觸者有1436例,其中同住親友佔621例,建議同住親人也應保有適當距離。

潘炤穎指出,現在疫情風險已從家庭延伸到職場,以同住親友跟職場確診數佔比最大,親友聚會、日常接觸等都是可能風險。進一步統計密切接觸者並分析,通報個案來源,因症就醫就有909例,就佔了54%,統計這些確診者都主訴,職場裡有人確診,或是曾和確診者接觸,顯示現階段社區風險只要是未戴口罩、未有適當防護,就容易造成傳染風險,顯示社區風險逐漸升高。

▲高雄市校園停課情形。(圖/高市府提供)
▲高雄市校園停課情形。(圖/高市府提供)

另外,高市目前有12所學校全校停課,停課班級307班,居家隔離人數4055人;依確診個案分流狀況,居家照護人數達5114人(84.9%),集檢所597人,加強版防疫旅館19人,住院292人。

▲確診者同住家人有在學學生者新流程。(圖/高市府提供)
▲確診者同住家人有在學學生者新流程。(圖/高市府提供)

 

▲高雄市確診者通知流程。(圖/高市府提供)
▲高雄市確診者通知流程。(圖/高市府提供)

陳其邁也指出,因應確診者數量持續上升居家照護、居家隔離的原本做法是匡列後進行PCR採檢,但從7日開始會做調整,首先是確診者收到簡訊通知後要做兩件事情,一是同住家人進行快篩、居家隔離,二是通知職場密切接觸者進行居家快篩,陳其邁也說,第一個會問你,家中成員人數,這個名單要務必要提供,這個部分務必要立刻告知疫調人員或自主回報,其次,會請你通知職場職場跟你密切接觸的人。

▲高市府確診個案分流。(圖/高市府提供)
▲高市府確診個案分流。(圖/高市府提供)

針對快篩實名制的問題,陳其邁表示,高市府結合醫療體系,市民不用擔心,若有身體不適就醫,市府可以提供免費的快篩試劑。至於,快篩陽性是否應視為確診一事,陳其邁指出,在風險較高的地方,驗了兩次的快篩,其實我覺得幾乎取代PCR,所以,連續兩次的快篩,取代PCR是沒有問題的。陳其邁也提醒,在疫情未歇之際,請民眾務必配合醫療分流,將資源留給需要的病患。

▲居家隔離事前準備居家照護相關物資,如日常用品、清潔用具、電子用品、醫療用品、常備藥品。(圖/高市府提供)
▲居家隔離事前準備居家照護相關物資,如日常用品、清潔用具、電子用品、醫療用品、常備藥品。(圖/高市府提供)

衛生局提醒居家照護、居家隔離須注意環境整理,房間保持通風並定時清消、廁所衛浴每日至少清消一次,垃圾以關懷包中專用雙層垃圾袋包裝並確實密封,每周二、五交由地方清潔隊清運;事前準備居家照護相關物資,如日常用品、清潔用具、電子用品、醫療用品、常備藥品(退燒、止咳、止痛等藥物)並儲備乾糧,以備不時之需;此外,居家照護者若有領慢性處方籤用藥需求,可將處方籤、健保卡拍照提供親友代領,或洽詢社區藥局送藥到府,藥師再以通訊方式給予用藥諮詢及指導。(ReadNews讀新聞記者郭凱杰/高雄報導)

相關

Tags: 陳其邁群聚旅遊史落後社區傳播
Previous Post

樹德科大 《一枝B》 看大學生眼中的B級文化

Next Post

高雄今新增2455確診 國三補習班會考前一週改線上教學

Next Post
▲高雄今新增2455確診個案,市長陳其邁表示,高雄疫情持續緩步上升中,職場與校園感染風險明顯增加。(圖/高市府提供)

高雄今新增2455確診 國三補習班會考前一週改線上教學

熱門 TOP Posts

▲高雄今天新增1694例確診,市長陳其邁表示,高雄現在已進入第二、第三波傳播風險,從流行線圖來看,社區傳播風險逐漸增加中。(圖/高市府提供)
地方

高雄新增1694確診 陳其邁:社區風險漸增

3 年 ago
▲以金湯潮汕砂鍋粥為主軸的「麟粥宮」主打現點現煮、活體海鮮與秘製金湯底,推出多道經典招牌與創新菜色。(圖/記者黃文德翻攝)
生活

海味滿滿!麟粥宮「澎湖馬糞海膽粥」極致美味期間限定

12 小時 ago
▲「浤圃草衙案」區段具備便捷大眾運輸、完善文教學區、消費採買便利、鄰近大型百貨商場與串聯國道等優勢。(圖/翻攝畫面)
地方

卡位亞灣百貨捷運宅 「浤圃草衙案」動土

3 週 ago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生蔡奕琳同學,榮獲「2025年總統教育獎」殊榮。(圖/高師大提供)
地方

高師大蔡奕琳榮獲2025年總統教育獎

1 週 ago
▲HELLO POP MART 泡泡瑪特快閃店在統一時代百貨高雄店1樓登場。(圖/記者黃文德攝,2022.10.05)
生活

POP MART泡泡瑪特來了!快閃高雄時代百貨

3 年 ago

最新 News

▲以金湯潮汕砂鍋粥為主軸的「麟粥宮」主打現點現煮、活體海鮮與秘製金湯底,推出多道經典招牌與創新菜色。(圖/記者黃文德翻攝)

海味滿滿!麟粥宮「澎湖馬糞海膽粥」極致美味期間限定

2025 年 6 月 16 日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生蔡奕琳同學,榮獲「2025年總統教育獎」殊榮。(圖/高師大提供)

高師大蔡奕琳榮獲2025年總統教育獎

2025 年 6 月 9 日
▲亞尼克盛夏重頭戲「仲夏芒果季」霸氣登場。(圖/亞尼克提供)

亞尼克週年慶祭優惠 仲夏芒果季霸氣登場

2025 年 6 月 2 日
▲「浤圃草衙案」區段具備便捷大眾運輸、完善文教學區、消費採買便利、鄰近大型百貨商場與串聯國道等優勢。(圖/翻攝畫面)

卡位亞灣百貨捷運宅 「浤圃草衙案」動土

2025 年 5 月 27 日
▲ PIMA原音盟17日在瑪家鄉禮納里遊客中心舉行成立大會暨音樂「聚」活動。(圖/翻攝畫面)

屏東原民音樂推廣平台 「PIMA原音盟」成立

2025 年 5 月 21 日
▲粽夏繽紛綜合冰粽禮盒,有楊枝甘露、百香果以及奶香紅豆等三個口味。(圖/喜憨兒基金會提供)

喜憨兒迎端午 粽子造型餅乾、楊枝甘露冰粽限量發售

2025 年 5 月 13 日

Stay Connected test

讀新聞 ReadNews Logo

ReadNews 讀新聞

讓你掌握最新資訊

Follow Us

分類

  • 未分類
  • 藝文
  • 社會
  • 生活
  • 地方
  • 教育
  • 政治
  • 運動
  • 台南
  • 高雄
  • 屏東
  • 地產

Recent News

▲以金湯潮汕砂鍋粥為主軸的「麟粥宮」主打現點現煮、活體海鮮與秘製金湯底,推出多道經典招牌與創新菜色。(圖/記者黃文德翻攝)

海味滿滿!麟粥宮「澎湖馬糞海膽粥」極致美味期間限定

2025 年 6 月 16 日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生蔡奕琳同學,榮獲「2025年總統教育獎」殊榮。(圖/高師大提供)

高師大蔡奕琳榮獲2025年總統教育獎

2025 年 6 月 9 日
▲亞尼克盛夏重頭戲「仲夏芒果季」霸氣登場。(圖/亞尼克提供)

亞尼克週年慶祭優惠 仲夏芒果季霸氣登場

2025 年 6 月 2 日
  • 隱私權政策

版權所有 © 2020-2022 ReadNews 讀新聞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頁
  • 地方
  • 藝文
  • 生活
  • 社會
  • 教育
  • 政治
  • 運動
  • 地產

版權所有 © 2020-2022 ReadNews 讀新聞